- 尚大虎;马同富;
本文总结了小麦品种青林139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分析了该品种在沿淮及淮北地区的高产栽培技术。该品种是以济科32为母本,周麦26为父本系统选育而成。在2019—2021年安徽省半冬组区域试验中,全生育期224.0~225.2 d,农艺性状表现优良;产量在8 004.0~8 292.0 kg/hm~2,较对照济麦22增产0.66%~5.97%;中抗赤霉病,茎秆弹性好、抗倒伏;平均籽粒容重826 g/L,蛋白质(干基)含量13.49%,湿面筋含量30.0%,品质分类为中筋。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精细整地,深耕25~30 cm并耙平压实,秸秆粉碎至5 cm以下;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氮、磷、钾、锌肥,拔节期视苗情追施氮肥;沿淮及淮北地区适播期在10月15—25日,适宜播种量在157.5~187.5 kg/hm~2;选用戊唑醇等药剂拌种或喷施以防治纹枯病,结合喷施磷酸二氢钾增强抗性;机械收割留茬低于15 cm,收获后及时晾晒使籽粒含水量降至13%以下。本文为该品种的进一步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2025年17期 v.31;No.505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8K] - 程朝平;何旎清;刘军化;林少俊;黄凤凰;黄成志;杨德卫;
万优66是以籼型三系不育系万8A为母本,优质抗稻瘟病恢复系万恢66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中迟熟三系杂交水稻品种。本文总结了该品种在福建武夷山地区引种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2022—2024年,该品种在武夷山市进行多点展示和示范试验,表现出生育期适宜、分蘖力强、穗结构匀称的特性;产量在8 349.4~9 596.0 kg/hm~2;抗稻瘟病、抗倒伏性好;整精米率高、米质外观好、适口性好。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择适宜播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根据不同移栽方式调整播量;通过药剂浸种、多效唑化控、“送嫁肥+送嫁药”施用等处理培育壮秧;合理密植,构建高效群体;推行“重基肥、早追肥、补穗粒肥”的施肥策略,并结合“浅水、晒田、干湿交替”的水分管理模式,促进植株分蘖成穗与抗倒伏;施用16%甲维·茚虫威150 g/hm~2等药剂防治二化螟等病虫害;稻穗90%成熟时抢晴天收获。本文为该品种在相关地区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2025年17期 v.31;No.505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 温国昌;李保军;杨璞;史明山;范子洋;
为探究3%胺鲜酯·27%乙烯利和硫酸锌混合喷施对夏玉米生长的调控效果,本试验以邯玉398为材料,设置5个施肥处理:F0(不施肥)、F1(常规复合肥)、F2(硫包衣缓/控释复合肥)、F3(脲甲醛缓/控释复合肥)、F4(树脂包衣缓/控释复合肥);3个喷施处理:P0(喷施清水)、P1(喷施3%胺鲜酯·27%乙烯利)、P2(喷施3%胺鲜酯·27%乙烯利+硫酸锌),分析各处理对夏玉米植株性状、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施肥处理中,P1的玉米株高、穗位、千粒重、穗粒数较P0分别降低3.0~14.6 cm、3.0~12.3 cm、2.5~15.0 g、3.1~59.5个,产量降幅在1.5%~18.9%;P2的玉米株高、穗位、千粒重、穗粒数较P1分别提高1.0~14.5 cm、1.5~10.5 cm、0.5~16.0 g、4.4~40.8个,产量增幅在1.2%~17.9%。综合来看,在玉米种植中,3%胺鲜酯·27%乙烯利与硫酸锌配合施用可达到较好的化控效果。
2025年17期 v.31;No.505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 王亚清;李朝阳;洪军;
为明确农艺性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程度,以荃两优985、荃优1001等11个杂交水稻为研究对象,采取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探究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并对各个水稻品种小区产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0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生育期(0.859 8)>株高(0.825 7)>结实率(0.763 1)>千粒重(0.740 6)>穗长(0.734 2)>单株有效穗数(0.675 3)>总粒数(0.634 7)>每穗实粒数(0.623 9)>实粒数(0.622 0)>每穗总粒数(0.562 1),根据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原则,生育期是影响参试水稻品种产量的主要因素。产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荃两优985的小区产量较高,与其他品种差异在0.05和0.01水平上均存在统计学意义;除荃两优晶丝苗外,其余9个品种的小区产量均明显高于丰两优四号(CK)。综合来看,荃两优985、荃优1001、荃科优211等9个品种的推广种植前景良好。
2025年17期 v.31;No.505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 祁皓天;晁漫宁;闫萍;
本文总结了爱禾麦6号的选育过程,基于该品种在安徽皖淮小麦品种试验联合体区域试验中的表现,对其农艺性状、产量及综合抗性等进行分析,并探讨了该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该品种是以烟农19/周麦22中间材料为母本、百农207为父本经多年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半冬性小麦品种;2024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皖审麦2024L002。在安徽皖淮小麦品种试验联合体区域试验中,该品种全生育期222.3 d,株高84.3 cm;平均产量9 331.5 kg/hm~2,较对照济麦22增产6.34%;籽粒容重824.5 g/L,湿面筋含量35.35%,粗蛋白含量14.22%。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播前准备(种子处理、深耕整地及科学施肥)、适期播种(10月10—25日)、合理密植(225万~270万株/hm~2)、均匀浅播(3~5 cm);田间管理重点关注分期施肥、适期化学除草(冬前与拔节前),综合防治纹枯病、赤霉病等病虫害(种子处理、释放天敌、轮换施药等);适时收获(蜡熟中期至末期),籽粒含水量低于13%时贮藏等。本文为该品种的进一步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2025年17期 v.31;No.505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 刘金萍;谢远洋;李蓉;邓小娟;刘红平;
为明晰48%控释肥料在中稻生产中的应用情况,本文以水稻品种萍两优雅占为试验材料,在江西赣州崇义县设置5个肥料处理区(T1,无氮区,钙镁磷+氯化钾;T2,无磷区,尿素+氯化钾;T3,无钾区,尿素+钙镁磷;T4,氮磷钾区,48%控释肥;T5,空白区),研究其对水稻生育期、主要性状、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水稻全生育期在129~133 d,施用控释肥可加快秧苗返青,延长分蘖和抽穗时间。主要性状方面,各处理水稻株高在101.9~121.2 cm,结实率在66.90%~74.22%,施用控释肥可提高中稻的有效穗数和结实率。水稻籽粒和茎叶产量均以T4处理最高,分别为560.28、509.81 kg/667 m~2;其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为37.33%、26.17%、52.56%,以钾肥利用率较高。综合来看,48%控释肥料有利于中稻增产,本文为控释肥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17期 v.31;No.505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0K]
- 乌希坤·亚力坤;普丽群;母俊景;李晓阳;韩张义;
本文分析了自然教育理念在儿童公园设计中的应用原则,以乌鲁木齐市儿童公园为研究对象,探索其自然教育空间营造策略。基于自然教育理念的儿童公园设计原则主要包括营造适应干旱气候的自然探索环境,强化地形设计与植物配置;突出生态教育内容,构建系统的环境解说体系;设计多层次的互动性自然体验设施,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发展需求;注重地域文化与自然教育的有机结合,突出地域特色。采用自然的曲线形式,对研究区进行景观设计,将其分为入口综合休闲区、活力科普乐园区、五感体验区、滨水科普体验区、密林探险区与农事活动体验区。植物配置上,以常绿植物为基调,适当增加落叶乔木和花灌木,以丰富季相变化;生态系统科普设施的设计需兼顾地域文化传承、生态友好属性与儿童适配性,将地方传统图案、民间故事等文化符号转化为科普设施的互动特色;结合儿童公园的空间布局设计类型多样化的解说媒介。本文为推动儿童公园设计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17期 v.31;No.505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4K] - 王贤强;
作为常见的园林害虫之一,白蚁阻碍了园林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与传输,进而导致植株生长衰弱,严重影响了园林绿化的整体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园林绿化中的白蚁生物学特征、危害特点及其对经济与生态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同时提出了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结合的综合治理策略。白蚁身体细长,腹部呈扁平状,口器适合咀嚼,常取食木材等植物性食物;其由工蚁、兵蚁、繁殖蚁等多种角色组成。园林植物的种类、树龄、健康状况均会影响白蚁的侵害程度,遭受白蚁侵蚀的木材内部结构被蛀空破坏,抗压强度大幅下降。白蚁对经济和生态均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白蚁侵蚀不仅加速了木材的腐朽损坏,更破坏了园林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策略,有利于降低白蚁的危害。物理防治方面,可通过温度调控、声波驱虫、光诱、障碍物防护等方式进行防治;生物防治方面,依赖天敌的引入和生物制剂的施用防治白蚁;化学防治方面,利用毒死蜱、拟除虫菊酯类和吡虫啉等防治白蚁。本文为系统治理白蚁、提升园林绿化质量提供参考。
2025年17期 v.31;No.505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 刘佳宁;孙丽娜;赵星财;韩鎏;
本研究利用黑龙江省的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其研究区的碳排放基尼系数、碳排放风险、碳排放强度、经济贡献系数和生态承载系数进行计算,以此为分区指标对研究区进行碳平衡分区,并提出各类区域针对性碳减排策略。结果表明,研究区1980—2023年碳补偿率整体处于低位,并逐年递减,2000—2023年研究区碳排放基尼系数均超过0.6;2000—2023年研究区碳排放风险值整体呈逐年升高趋势,空间差异性逐渐明显;1980—2023年,研究区碳排放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2000—2023年各地市碳排放强度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2000—2023年各地区经济贡献系数呈波动变化,生态承载系数整体偏低。依据相关分析结果,研究区碳平衡分为低碳优化区、碳总量控制区和碳汇功能区。低碳优化区包括A区,该地区碳排放呈中高风险水平,碳排放强度较低,经济贡献系数处于较高水平,生态承载系数处于较低水平。碳总量控制区包括B区、F区、M区、D区、I区、E区、J区、C区,该区域碳排放风险基本处于中、高风险水平,碳排放强度较高,经济贡献系数处于较低水平,生态承载系数处于中等及较低水平。碳汇功能区包括N区、L区、G区、K区,该区域碳排放风险呈中、低风险水平;碳排放强度处于较低水平,经济贡献系数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生态承载系数较高。依据各地市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碳减排策略,为研究区土地利用低碳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17期 v.31;No.505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 刘玉坤;陈宇;朱丽娟;石扬娟;
为筛选安全有效的直播稻田杂草防除药剂,以40%苄嘧·丙草胺WP等4种药剂为试验对象,以空白处理为对照,另设处理1(40%苄嘧·丙草胺WP+25%氰氟草酯EW)、处理2(40%苄嘧·丙草胺WP+15%吡嘧·双草醚OD)、处理3(33%苄嘧·丙草胺OD+25%氰氟草酯EW)、处理4(33%苄嘧·丙草胺OD+15%吡嘧·双草醚OD)、处理5(25%氰氟草酯EW)和处理6(15%吡嘧·双草醚OD),测定不同处理对水稻的安全性及对田间杂草的防效。结果表明,各试验药剂在合理剂量和施用方法下对水稻生长较安全。直播稻田杂草种类以千金子和稗草为主,莎草和阔叶杂草的发生量较少,各处理药后7、14、21 d的株防效由高到低依次为处理1>处理3>处理2>处理4>处理5>处理6;药后21 d的鲜重防效由高到低依次为处理1>处理3>处理2>处理4>处理5>处理6;其中处理1~4药后7、14 d对全草的株防效均在97%以上,药后21 d对全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在96%以上。综合表明,直播稻田选用苄嘧·丙草胺封闭,辅以氰氟草酯或吡嘧·双草醚茎叶处理,可有效防治田间杂草,适宜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2025年17期 v.31;No.505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 胡先进;杜亮;杨孟池;王高林;李程忠;
为探索适宜的水稻机插田除草剂,以水稻品种泰两优1332(试验点1)和玮两优8612(试验点2)为试验对象,选择6%苄嘧磺隆·丙草胺·草酮等12种除草剂,以空白处理为对照,设置处理1(6%苄嘧磺隆·丙草胺·草酮7.5 kg/hm~2+6%二氯喹啉酸·丙草胺·吡嘧磺隆9 kg/hm~2)、处理2[35%丙炔草酮·丁草胺1.5 L/hm~2+(19%氟酮磺草胺0.5 L/hm~2+10%吡嘧磺隆0.3 kg/hm~2)]、处理3[(60%二甲戊灵·丁草胺3 kg/hm~2+60%苄嘧磺隆75 g/hm~2)+2%苄嘧磺隆·乙草胺4.5 kg/hm~2]、处理4(37%丙炔草酮·丁草胺·嗪草酮1.35 kg/hm~2+40%丙草胺·丙炔草酮·异草松1.05 kg/hm~2)和处理5(85%丁草胺2.25 kg/hm~2+25%苄嘧磺隆·丁草胺1.5 kg/hm~2),观察不同处理对水稻生长的安全性,调查杂草种类,计算杂草密度和防效。结果表明,各处理药剂在正常用量下对水稻生长均较安全;稻田杂草有10科13种,禾本科、阔叶杂草、莎草科占比分别为23.08%、61.54%、15.38%。处理1、2、3、5的总草防效、鲜重防效均较高,总草防效在88%以上,鲜重防效在97%以上;处理3对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莎草科杂草防治效果均较佳,在84%以上。综合表明,处理1、2、3、5均可用于机插秧田杂草封闭。
2025年17期 v.31;No.505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1K] - 颜军;傅恩诚;
为提高碱性土壤有效磷检测效率和质量,本研究参考NY/T 1121.7—2014《土壤检测第7部分:土壤有效磷的测定》规定的方法(25 mL比色容器和人工排气),同时利用50 mL比色容器和超声波排气的方法,测定碱性土壤(样品编号:ASA-9、ASA-15、ASA-17)有效磷含量,通过相对标准偏差(RSD)分析方法的精密度,并分析不同浸提温度(24、25、26℃)对土壤样品有效磷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建方法的标准曲线R~2均为0.999 9,线性关系良好;测定的ASA-9、ASA-15、ASA-17土壤样品有效磷含量分别在23.8~24.1、53.5~53.9和8.3~8.6 mg/kg,均在标准范围内;RSD在1.99%~3.39%。温度对土壤样品有效磷的测定结果有一定影响,在环境温度较低时,可以将浸提液控制在25~26℃再加入浸提瓶;环境温度较高时,将浸提液控制在24~25℃再加入浸提瓶。综合表明,本试验所用方法测定的碱性土壤样品有效磷准确度高、精密度好,适合大批量分析测定。
2025年17期 v.31;No.505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 车旋;
本文结合安徽凤阳的气候条件,分析了小麦赤霉病在该地区的发生条件,提出该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研究区年平均气温14.8℃左右,年平均降水量912 mm,相对湿度在75%~80%,气候温和、四季变化分明;土壤以棕壤、水稻土和砂壤土为主,土层深厚、结构良好、有机质丰富;以上条件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同时,玉米—小麦和水稻—小麦等轮作模式为该病原菌创造了适宜的越冬条件,使菌源量连年积累,提高了病害暴发的风险。针对上述条件,采取以下防治措施:为减少菌源积累,应调整轮作植物并优化秸秆处理;为应对温度、湿度和土壤等因素,农业防治方面,选用抗病品种、合理管理水肥以降低田间湿度;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免疫诱抗剂进行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方面,选用丙硫菌唑等高效药剂,交替施用以延缓抗性;收获后迅速烘干或晾晒籽粒至安全水分,并加强存储管理,防止霉变和毒素积累,确保粮食安全。未来应重点利用基因克隆、功能分子标记和遥感监测等技术,以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病害的监测,从而提高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水平,促进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
2025年17期 v.31;No.505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9K]